山窗螢 Lychnuns praetexta
俗名:火焰蟲,雄蟲體長17~22mm,雌蟲體長26~28mm,雄蟲體黑色,頭部黑色,前胸背板半圓形,橙紅色,前緣部有2枚半圓形的透明窗點,第5、6腹節有2枚白色長橢圓形發光器。雌螢的翅膀退化,遺留灰黑色的前翅翅芽,頭部暗色、前胸背板呈淡枯黃色。其上於眼部上方有一對透明窗點,第5、6腹節有1枚白色長橢圓形發光器。 客家人稱螢火蟲為「火焰蟲」,閩南人則稱之為「火金姑」,在田野間追逐螢火蟲,是許多人童年美好的回憶,山窗螢是臺灣螢火蟲中體型最大的,發光光度也是最亮的一種,一年一個世代的山窗螢,成蟲多在秋季發生。 據說,日本侵臺初期,人民群起反抗,但日軍武器精良,臺灣人民難以抗衡,於是北埔的原住民改採夜襲戰術,他們神出鬼沒,驍勇善戰,日軍風聲鶴唳。當時,原住民有以燃燒松枝充做照明的方法,稱為「松明」。某次夜間日軍見遠方有「松明」移動,以為原住民企圖偷襲日軍,日軍乃以大砲攻擊,豈料亮光猶在,後經調查,發現原來是螢火蟲,一時成為笑談。